金融学院立足安徽、面向全国、面向现代金融业,致力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金融人才。近年来,学院累计培养了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学院金融学科作为安徽省高校中最早设立金融学专业的学科,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也是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在省内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学院现有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金融工程四大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保险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本科专业一流建设点全覆盖),拥有应用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点,金融学、投资经济学2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及金融、保险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证券投资学》《资产配置优化选择虚拟仿真实验》和《经济类综合实验》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证券投资学》为首批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开设金融科技实验班、金融学(CFA)方向班和“大数据金融分析”省级微专业。建有国家级资产配置优化选择虚拟仿真环境,“低碳发展与碳金融”教育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低碳发展与碳金融”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金融资产配置与管理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金融科技实验室和量化交易实验室组成的实验教学中心、安徽财经大学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金融研究院,碳金融研究院、安徽财经大学黄山产业金融研究院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70人,研究生469人。学院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构建“全流程,贯通式”实践育人体系。近年来,指导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20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4项),1名学生的社会实践获共青团中央表扬,3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名学生获“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3名学生获得安徽省“百优”大学生等。学院持续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近年来本科生考研(出国深造)率达23%,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7%高位。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1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人,博士化率达87.9%。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人、安徽省杰出人才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3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江淮文化名家3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坛新秀5人。建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证券投资学)、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双碳”目标与绿色金融)、安徽省教学团队2个(金融学和金融科技)。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荣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学院依托“低碳发展与碳金融”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聚焦绿色金融,共建“‘双碳’目标与绿色金融”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教师相继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以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Energy Economics、Quantitative Fin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等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毕业去向前景广阔。学院毕业生就业(升学)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多位优秀学子进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咨询和评估公司等金融机构,企业投融资部门、政府投资管理部门、社会保障部门、金融科技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
开放办学合作多样。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韩国釜山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波兰华沙大学等海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搭建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