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效果

时间:2014-02-25浏览:254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评价(包括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全流程实践嵌入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设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最早建立于1959年,是安徽省高校中最早设立金融学专业的系科。在近五十年的历史中,我校金融学专业向社会输送了40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研究生,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每年我校金融专业的生源质量在同批次录取学校和专业中都名列前茅,硕士生生源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稳居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前列,就业率达90%以上。就业单位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中介、保险公司、金融监管部门、工商企业以及科研院校、政府部门等。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业界精英。本着厚基础、通识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学院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综合素质与能力
  (1)政治素质与能力培养
  我们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全面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通过入学教育、国防教育、“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经常性开展的“党员宿舍”挂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比、“金融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假期“社会专业实践论文评选”以及优秀毕业生返校举办“行长(经理)论坛”、“学长论坛”与在校生进行思想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加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不断增强。近五年来,实验区学生思想活跃,积极要求进步,有80%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70%学生参加了业余党校的学习,毕业班中学生党员人数超过40%。在2004至2008五年的毕业生中,共有38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6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由于实验区学生综合素质高,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突出,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 
  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科特点,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具有良好的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专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企业投融资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熟悉国内外有关金融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并最终帮助学生成为具备突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并能在国内外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胜任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各种工作的专门人才。我们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修订,努力作到内容新、实用性强,突出计算机、外语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进程的控制过程中,与金融业实践中的发展动态相结合,将金融风险管理师、金融理财师、行业分析师、项目评估师、金融营销师与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等金融从业的认证考试中的主题内容,作为专业培养方案动态调整的重要参照系,不断加大课堂专业知识传授与金融实务实践发展结合的力度,并探索设计了感性体验、模拟实验、实训操作和创新实践分阶段、递进式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该方案培养的本科学生,毕业后三年内获得专业认证资格的人数达到了90%以上,毕业5年内有85%左右的毕业生走上管理岗位,5-10年有40%的毕业生担任中层及以上主管或领导岗位。虽然此计划实施时间只有6年多时间,但其体现出来的显著效果和社会影响较大,得到了用人单位的称赞。随着今后教改创新实验区的建立,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会更大,从现有的反馈来看,此模式值得推广。
  (3)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实验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有银行、证券和保险实习基地。目前,已与实验区正式签订长期合作与交流协议、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教学和科研基地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中国银行蚌埠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蚌埠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蚌埠分行、安徽省国元证券公司蚌埠分公司、大众保险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省保险监督管理局、蚌埠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蚌埠日报社、中国人民银行亳州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中心支行、交通银行芜湖分行、太平洋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省保险学会、中国建设银行蚌埠分行海通证券、泰平国际保险经纪人公司等20多家单位;多年来学院积极承接来自金融机构、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等部门委托的横向课题;积极组织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经常性地开展专题问题调研,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定期开展证券投资大赛、点钞大赛等单项比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感;连续4年的保险诚信调查,创造了比较好的社会声誉,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连续9年的证券投资大赛,参与学生达上万人。2008年我校学生在 “世华财讯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大赛中,在有550多所高校和10余万名选手参赛的情况下,取得了华东区股票组、外汇组团体第一名、全国股票组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始于2005年,与保险机构联合举办的保险诚信调查活动,已进行了四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保险诚信调查报告获中国保险学会调研报告二等奖,其许多建议为实务部门采纳。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进创新,也是在校学生直接参与了社会的价值创造过程。
  2.社会评价
  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人才,须得到社会的认可。从实验区的情况看,五十年专业背景及分阶段导入的实验实践培养操作,使得实验区毕业生多数很快成为所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中介、保险公司、金融监管部门以及科研院校、政府部门等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了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区仅金融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中近十年来,担任地市级银行行长的同学超过100人,担任分支行行长的同学达到200多人,其它厅级以上岗位的有50人,如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维国、国元控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芦辉、蚌埠市副市长杨利民、北京联合智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勇等均为实验区的优秀毕业生。
  为实施“全流程实践嵌入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了解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质量评价,实验区采用校就业指导中心所拟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问卷,对实验区近年来毕业生工作的主要单位进行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调查的宗旨是要从总体上明确社会对高校毕业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探讨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及时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调查过程中由于得到了各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使调查数据翔实,反馈及时,获得了大量的论证依据,通过90个调查单位共317份调查问卷的调查,我们发现:社会用人单位对实验区的毕业生总体满意。突出表现在实际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方面,认为“很好”问卷的比例都突破50%,而实际工作能力的比例更是达到90%。对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从用人单位的评价来看,总体反响还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社会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更是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首肯。这主要得益于毕业生在校期间,在流程实践嵌入型的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在能够合理和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尽量从学习与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来不断完善自己。同时,学校的各方主体,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培养模式和方法,不断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整体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3.预期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区在大学生成才的理念上更加理性,我们认为大学生成才有5个层次:专业应用型人才(又称就业成才):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综合素质高、广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术人才:有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积累和创新思辨与研究能力,获得良好的高层次的深造机会,并成为相关学科的科研人才;综合事业型人才:有明确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个人发展目标,具有执着追求并实现发展目标事业型人才;创业人才:敢于冒险、拼搏,具有创新理念和能力,并通过创新、创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国际型专业人才:符合国际社会专业标准,具有广博而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超群卓尔的综合素质,能在国际、国内两个平台自由转换的高级人才。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实验区在直接以培养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同时,我们持续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为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就业后,能有更多的人走向事业成才、创业成才、学术成才;进行素质培养和潜力的挖掘,并期待可能出现的国际型人才的雏鹰。
      多年来实验区金融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就业率高达95%以上。即使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实验区毕业生就业率仍然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就业率(截至6月20日,统计就业率达94%)。
  可以预期,“全流程实践嵌入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经过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后,实验区学生将具备更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能力、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工作激情,不惧怕压力和挑战等综合素质。
  实验区学生将在职业执行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等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适应国际化、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将明显增强;创新创业人才明显增加。总之,实验区在实现就业成才直接目标的基础上,多元化成才的人数比例有明显增加,实验区毕业生整体社会竞争力显著提高。

返回 原图
/